張俊偉
小弟從二零二三年九月起在聖經教會上水堂以傳道助理的身份參與服事,近幾年新鮮出爐的普通話版「華人啟發」為普通話群體帶來了無遠弗屆的祝福,相比起洋文版,普通話版無疑在語言和文化上都更有親切感。上帝藉著這系列的啟發課將很多未曾聽聞福音的新朋友帶到了上水堂,不少人因此而信主,而小弟也有幸見證這一系列奇妙的工作,且聽我一一娓娓道來。
家的感覺
若問弟兄姊妹對上水堂有何感覺,十有八九首先會回答:「有家的感覺」,剩下的一二會回答:「有家的溫暖」。所謂家的感覺,按我們普遍華人文化的理解就是就是賓至如歸,自然舒暢,無須繁文縟節,遊走自如,有安全感、歸屬感,這幾點對於普通話異鄉人而言想必深刻,因為大家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背景,上水堂這個空間就像是「被擄他鄉」的「屬於自己子民」的小天地,以上提到的諸多關於「家的感覺」的點點滴滴就油然而生,幾乎不存在適應的問題。這點從初次見面的對話即可發現有趣之處,就是在這裡大家初次認識一定會問:「你是哪裡人?」小弟一開始就很不習慣,因為在香港是沒有人會問這個問題的,都默認你是「香港人」(即便是新移民),有時認識一段時間才會不經意地提起自己的鄉下;於是,每每向別人介紹自己是「增城人」就覺得有點彆扭(我一般介紹自己是天水圍人),但對多數人而言這是大家作為異鄉人在他鄉遇故知的溫馨表現,我想這也是一種文化差異。
在這個背景下,參與啟發課的本地人屈指可數,因著弟兄姊妹同工們的精心籌劃,來自他鄉而流連異地的異鄉客也在種種方面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有一點最值得一提,就是——吃。
異鄉人其中最想念的一定是家鄉的食物,正如流連異國的異鄉人會希望在美國發現中國,這就有賴於某些人會將中國帶到美國;照樣,我們也希望在香港發現大陸,而上帝就藉著我們在上水堂的相遇而將大陸(美食)帶到了香港。來參與啟發課的是形形色色的從全國各地而來的朋友和弟兄姊妹們,我們採用的不是訂外賣大餐的方式(即「到會」),一方面資金有限,另一方面也有損於家的氣氛,但此舉就需要弟兄姊妹熱心的奉獻與付出,對於這方面我們完全不需要擔心,在服事方面有恩賜和感動的肢體實在不計其數,她們所預備的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量大管飽,每次都讓眾人捧腹而去,甚至在睡夢中仍會回憶起其中的美味。
廣東菜、山西菜、山東菜、四川菜、西餐……只怕你想不到,不怕大家煮不出來,當中很多姊妹和弟兄都用心良苦,費盡心思地預備每一次的佳餚,比如有阿莉、Dona、阿珊、阿鴿、工人姐姐、阿玲、阿康……無法盡數,每次whatsapp報名煮菜都群情洶湧,甚至要忍痛出手制止弟兄姊妹的熱心,恐怕吃不下。遺憾小弟只懂區分豬牛雞羊,至於做法和菜名幾乎一竅不通,在此就無法羅列了,惟有讓讀者自行去看相片。
總之,精心準備的家常菜絕對是啟發課極其重要的一環,有些尚未信主的朋友在與眾人熟絡後甚至也願意煮自己的拿手菜與大家分享,如此便讓眾人更有參與感,深深體會到自己也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當新朋友們想到每次在心靈得到飽足之後又能大快朵頤,在身體上又得到飽足;正如主人家先奉上最好的(福音),然後再奉上次好的(水煮肥牛云云),對眾人而言都是非常大的鼓舞,讓我們每次都充滿盼望與期待。